魔术贴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魔术贴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雷前治积极应对产能过剩促进水泥产业升级-【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07:06:46 阅读: 来源:魔术贴厂家

雷前治:积极应对产能过剩 促进水泥产业升级

近期,中国水泥协会在昆明召开全国各省区市水泥协会秘书长和部分大企业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同志到会,针对水泥工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趋势发表了题为《积极应对产能过剩》的讲话。

近期,中国水泥协会在昆明召开全国各省区市水泥协会秘书长和部分大企业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同志到会,针对水泥工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趋势发表了题为《积极应对产能过剩》的讲话,该讲话以多年潜心研究、深入基层调研、大量数据分析为依据,观点鲜明地阐述了水泥工业还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挑战。讲话综观全局、高屋建瓴,实践意义巨大,在行业引起强烈反响。以下是讲话的主要内容。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中国水泥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水泥产量持续增长,新型干法窑高速发展,落后产能迅速退出,大企业迅速崛起,节能减排成效显着,行业整体效益有所改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末,新型干法窑的比重突破了80%,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熟料产能突破 50%,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步入国际先进行列,这充分说明水泥行业技术结构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了。

“十一五”水泥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已经成为过去,经历连续十多年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已经达到18.8亿吨,约占世界水泥产量的56%,水泥工业还有机会吗?

在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中国政府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后,结合与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四川、贵州、重庆、黑龙江、广东等省区市的有关部门、水泥协会、部分企业进行的深入交流、探讨和分析,最终形成一个共识,即“十二五”对中国水泥工业来说市场需求还会持续增长,还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全国性产能过剩的挑战。

“十二五”水泥市场需求预测

尽管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十二五”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但是依靠固定资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拉动中国水泥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主要理由: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虽然沿海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华东地区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提高城市化率对华东地区市场需求拉动作用很大,比如2009~2011年城际铁路的建设,大大拉动了对水泥的需求。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还会继续高速增长;二是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化率,特别是庞大的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是“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的新重点;三是加大“三农”投入,尤其是农村基本设施建设,也是吃水泥的“老虎”。因此,根据前二十年统计数据的规律看,“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7%的增长速度,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不低于17%,由此来推算,到2015年全社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可能高达55万亿元,比 2010年几乎要翻一番。

如此高的投资规模究竟需要多少水泥?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水泥市场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度最大,并且有规律可循。由可以看出,在1991年,万元投资消费水泥还高达4.59吨,但到2000年就下降到1.83吨,到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0.7吨,这主要是投资结构在急剧变化。据有关专家介绍,2010年万元高速铁路投资消费水泥3~3.3吨,而万元房地产投资消费水泥不足0.7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水泥的量预计按10%的速度递减。由此可以预测, “十二五”期间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国民经济保持年均7%的速度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大约会在年均17%速度增长,那么水泥市场需求年均会保持4%~6 %速度增长,最高需求量可能会达到24~25亿吨。经过5年的发展,人均消费水泥累积量向23吨靠近,这就意味着向水泥消费需求的拐点靠近。

上世纪末,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曾组织业内专家论证,根据人均消费水泥增长规律推算中国的水泥消费拐点可能会在2020年前后出现,届时人均消费水泥的累积可能会到22~24吨。但由于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投入4万亿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很多“十二五”甚至是“十三五”的项目提到“十一五”运作,整个消费期提前,有可能促使水泥需求量的拐点前移。不管消费拐点如何前移,但“十二五”期间,只要不出现大的意外,水泥市场需求还会持续增长,对此我充满信心。

“十二五”将面临全国性产能过剩的挑战

2010年年末,我国已经拥有新型干法生产线1273条,熟料产能125573万吨,人均产能936千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今明两年还有253条线建成投产,新增熟料产能3.1842亿吨,届时,熟料总产能将达16亿吨,按 0.61吨熟料生产1吨水泥折算,2012年水泥总产能将达26亿吨。但是目前水泥企业的管理水平都很好,实际生产线的产能都增长10%~15%,日产 2500吨生产线,产量可达到2700吨;日产5000~6000吨生产线达到日产7200~8000吨;万吨窑的年产量都在360万吨以上。根据测算,即使全国固定资产年度投资总规模达55万亿元,水泥总需求也不过24.55亿吨。

由此可以推断,到2015年即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55万亿元,所有落后产能全部淘汰出局,现在已经建成和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在今明两年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的产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而且略有富余。

2008年,根据两位总理的批示,国家发改委组织对以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水泥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报国务院后,为防止该区域已经出现的水泥产能过剩向全国蔓延,国务院迅速下发国办发38号文,为制止水泥行业高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出现全国性严重产能过剩下了一付猛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长三角的经验和38号文的判断,当一个区域的人均新型干法窑的熟料产能达到1吨时,就会出现产能过剩。今年上半年,虽然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华东地区的水泥价格比较稳定,效益逐步回升,但全行业所付出的代价还是沉重的,据南方水泥等许多大企业的报告,他们的水泥窑利用率已经不足70%。这个数字越过传统所说的“黄线”。令人担忧的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这几年新型干法窑过快发展,后来居上,到明年末,有18个省区市人均新型干法窑熟料产能超过华东地区(见表)。

在调研中发现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诸多工业西移的潮流中,水泥仍然是地方招商引资的热点项目,许多水泥项目还是“首长项目”、“大集团项目”、“区域重点项目”,盲目发展,高水平重复建设的趋势正在继续蔓延!!!

前不久我到东方希望重庆水泥公司调研,该厂于2008年开工建设,已经有2条日产5000吨生产线投产,还有3条日产5000吨正在建设,预计年内能竣工投产。在现场我戏称他们是水泥行业的“哪咤”,一生出来就能闹海。这个厂在布局上我不敢苟同,但他们在技术和装备上却敢于吃螃蟹,采用了许多新技术,起点很高,据南京水泥院的专家介绍,5条线全部投产后,吨石灰石的成本只有2.11元,吨熟料用电量仅有8.18千瓦时,可与国内技术最先进的海螺媲美抗衡。在目前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具有明显优势。我问他们这么多的熟料要销到哪里去呢?据说他们还要在南通建设3条万吨生产线,“东方希望现象”值得各级政府、协会、企业和投资者认真研究。

在此,我要呼吁各级政府、协会、大企业和投资者,面对即将出现的全国性水泥产量过剩的挑战,要冷静思考,悉心研究,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应对。

在经历这半年多的奔波,经过与业内专家和企业家广泛的交流,我提出几点应对的建议供同行们参考。<<首页12末页>>

应对产能过剩的建议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我国水泥行业在发展中曾经历过三次产能过剩。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以深圳和珠海为代表的珠三角经济区成为推动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领头羊,由于基本建设的拉动,水泥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到 1995年下半年水泥市场疲软,价格低迷,并逐步向全国蔓延,造成全行业亏损,这是建国以来水泥行业第一次出现产能过剩。当时立窑水泥的比重曾经高达82%,过剩主要表现为立窑水泥开始供过于求,业内称其为结构性、低水平过剩,这一轮过剩促进了新型干法窑的大发展。可以断言没有立窑的产能过剩,就没有新型干法的大发展。

第二次是2008年以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的产能过剩。当时宁波地区的水泥价格从2003年的520元/吨跌破300元/吨,南京市成全国省会城市水泥价格的最低谷,浙江已经出现全行业亏损,当时浙江省新干法熟料产能达到6847.9万吨,人均熟料产能1353千克,业内称之为区域性过剩。华东地区尤其是浙江的水泥企业经过这一场过剩逐步从痛苦中觉醒,认识到传统产业特别像水泥这样的短腿产品只有联合重组,努力提高生产集中度才是科学的发展之路,因此平地一声春雷响,南方水泥横空出世,创造了水泥行业发展的奇迹。

第三次是2010年以成都和绵阳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这几年新型干法窑超常规发展,造成产能增长的速度大大高于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去年我曾多次到西南地区。3月份,成都的水泥价格还维持在480元/吨左右,4月跌到420元/吨、6月跌破300元/吨,9月份重庆水泥协会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论坛,大幅标题“当水泥价格跌破190元以后怎么办?”马泽民同志要我为会议介绍“浙江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就能发现西南地区出现的过剩与华东地区有本质的区别,华东人均消费水泥的累积量已经接近20~24吨,西南像贵州还只有9吨,重庆也不过11吨多一点,尽管价格严重下滑,但需求还在高速增长,因此我们把西南出现的过剩称之为阶段性过剩,离消费拐点的出现还有一定的距离。这种阶段性过剩也要引起政府、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也要防止走得太快了!这一轮阶段性过剩正在推动该区域的战略重组,催生新的联合体的诞生。

若以长三角的经验来推断全国水泥发展的水平,从下表中可以看出,除个别地区外,到2012年末将出现全国性产能过剩在所难免。

应对全局性的产能过剩最根本的办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我的具体建议是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各地在编制“十二五”水泥工业发展规划时,协会要与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经过科学论证,共同确立发展目标,一方面是控制总量,另一方面更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我建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要坚决贯彻执行38号文,不可松动项目审批。个别地区特殊问题可以个案解决。

二、加快淘汰落后的步伐,扩大落后产能的范围,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坚决制止以各种名目保护落后。淘汰落后的概念绝不光是立窑,以前一些日产1000 吨、2000吨生产线也包括在内,都要扒掉重来。过去配置的装备落后,无法与新窑相比较,所有的技术都老化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落后产能不能一刀切,可能在西部先进的,在东部已经落后了。

三、加快推进战略重组的步伐,尤其要引导和支持大企业之间有进有退,努力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稳定市场秩序、稳定价格,逐步推动水泥价值历史回归。我国水泥行业在节能减排、利废等方面为国家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新型干法水泥窑的高速发展,使我国水泥行业的能耗水平和排放强度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得到联合国能源署总干事和CSI秘书长的高度赞扬。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却受到众多责难。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一是排放总量过大,二是按万元GDP为单位计算能耗,我们的水平太低,问题就在于中国的水泥价格太低!太低!!太低!!!

实现水泥价值回归任重道远,关键是要身体力行。华东地区尽管从2008年就开始出现过剩,到今年上半年该地区的水泥窑利用率不足70%,但价格仍然比较稳定,经济效益还比较可观,这说明了什么?他们究竟采取了哪些办法?积累了什么经验?我建议全国水泥行业都要研究浙江现象,学习浙江经验。归根到底,就是要转变观念,转变企业经营战略,修改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企业管理要从以量为核心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因此我们要学习中国建材集团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把企业的利益置身于行业的利益之中,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潜力非常大,如何将水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价值转变为产品价值需要行业的共同探索。在这方面,东方希望在各项新技术特别是节能减排上所做的工作,对于水泥行业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其水泥主机设备没有采用高压电机,而是采用了工业汽轮机驱动。这样的一增一减相抵后,大量节约了成本。

四、把投资引导到大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对老厂进行改造,努力推动产业升级。2005年以前建设的400多条线与目前新建的生产线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大力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做强水泥行业。钱要花在企业的整合上,花在老线的改造上,何必非要建新厂不可?

“十二五”水泥行业处于经济转型期,大企业能否成为弄潮儿?回顾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在计划经济时代,华新曾经是水泥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以后被峨眉替代,柳泥引进丹麦史密斯公司成套装备建设一条日产3200吨生产线后也曾经当过火车头,但很快被冀东所替代。改革开放以来,海螺的崛起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十五”期间,海螺当之无愧是中国水泥行业的佼佼者,把中国水泥行业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十一五”中国建材异军突起,2010年一跃进入世界500强,成为行业与国人的骄傲。

“十二五”谁能独领风骚?经济转型如大浪淘沙,我们期待着水泥行业新的弄潮儿,把中国水泥工业推向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首页12末页>>

贺州复合管

延安钢板桩引孔机

刀带价格

新疆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