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贴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魔术贴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资讯】新华社垃圾股上演涨停大戏炒作风潮屡禁不止

发布时间:2020-10-17 02:11:24 阅读: 来源:魔术贴厂家

新华社:垃圾股上演涨停大戏 炒作风潮屡禁不止

近一个月来,头顶借壳重组和资产置换“光环”的上市公司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一场场“乌鸡变凤凰”的好戏正在集中上演,重组股已然成了涨停“敢死队”。“垃圾股”炒作风潮屡禁不止?  借壳重组拉开涨停大戏  8月以来,*ST太光、洪城股份、亿城股份、远东股份、江苏宏宝等重组股纷纷连续涨停,成了近期A股市场一大景观。部分个股超过十个涨停,令投资者大跌眼镜。  8月2日抛出重组预案的*ST太光已连拉15个涨停,股价较之前翻了一倍,报21.20元。在披星3个月后,该公司发布重组公告称,拟向包括神州数码软件有限公司在内的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东发行股份,以吸收合并神州信息。  同样是一场借壳重组大戏,令江苏宏宝连续10个交易日一字涨停。根据公告,江苏宏宝拟以拥有的全部资产和负债作为置出资产与长城集团等61位交易对方拥有的长城影视100%股份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  重组完成后,江苏宏宝的主营业务将由五金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转变为电视剧投资、制作与发行及其衍生业务。截至22日,江苏宏宝股价较复牌前已大涨159%,在此之前其原有业务表现一直低迷,停牌之前股价也一直徘徊在5元左右。  与上述操作手法如出一辙的洪城股份同样连刷6个涨停,股价上涨幅度达77.55%。公司瞬间从冷门的阀门企业跻身医药行业这个资本市场的明星之列。  私募热衷,游资疯抢,概念炒作一波接一波。不少股民发现此波重组潮的亮点已不仅仅在于同业间的整合,跨行业、跨地区的重组令人眼前一亮。“高科技、生物医药,什么热做什么一定会受到市场的青睐。”资深股民檀先生说。  “乌鸡变凤凰”缘何屡次上演?  “乌鸡变凤凰”的戏码在A股总是乐此不疲地上演,其根源就在于A股市场的中小盘股具有很大的壳价值。  “即使上市公司所有资产和业务均已损失殆尽,只要原控股股东愿意让出上市公司控制权,则总有买壳方或地方政府愿意将看起来相当不错的优质资产注入该上市公司。”长城证券公司并购部总经理尹中余表示。  在尹中余看来,绩差股价格畸高、壳资源价值巨大等不正常现象均与退市制度不到位、鼓励借壳重组等监管政策有直接关系。  北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也强调,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有多少上市公司、融到多少资金作为当地政府的政绩。因此地方发改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都会竭力保护当地上市企业,避免其被退市。  尤其是对于那些连年巨亏、资产状况很差的上市公司而言,报表重组外加卖资产、获取政府补贴等手段往往是规避退市的有效手段。  然而,A股市场投资者对于借壳后“乌鸡变凤凰”的期待仍相当高,小盘绩差股几乎约等于借壳题材股的投资思维并没有得到扭转。  查看资料发现,一大批中小盘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完全与其自身盈利能力脱钩,仅与其重组预期相关。“价格低,市值小,急迫要退市的反而受到投资者关注。”檀先生说。  目前A股已有54家ST公司公布中报或业绩预告,其中28家公司续亏,占比逾五成。这些濒临退市的ST公司大多数正在采取各种资本运作手段以规避暂停上市的风险。  投机炒作之风何时消?  虽然从短期看,中小投资者从借壳重组中获利不少,但乐此不疲却容易深套于此。而且市场正常的定价基础会被严重扰乱,投机氛围也将更盛。  各种虚假重组消息满天飞,一些上市公司为了保住“壳资源”,多年经营不善仍不退市;不少公司的借壳上市除了引发市场的一阵投机炒作之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命运。  业内人士介绍,具备资金优势的庄家们往往在二级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筹码,然后通过高送转、涉矿等概念吸引中小散户跟风炒作以获取暴利。  庄家在选择操纵对象时一般偏好于股本规模不大的新股或次新股,因为这些股票相对“干净”,容易制造炒作题材,因此中小规模的新股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受到市场资金的格外“关照”。  针对借壳重组乱象,尹中余认为,监管部门应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达到证监会规定的借壳上市标准,就应当按照IPO的审批标准和审批程序进行。  事实上,虽然证监会在2011年9月以后要求借壳上市参照IPO标准,但两者的审批标准仅仅是所谓的“趋同”,实质性差别仍然相当明显。而当前IPO最大的成本就是漫长的排队等待时间,但借壳上市却不需要,因而借壳上市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或许只有提高了借壳的门槛,让借壳上市不再是一步登天的捷径,才能遏制市场对“垃圾股”的炒作,并鼓励优质资产的借壳上市。  推荐阅读>>>  8月26日 新华社质疑上交所:“上帝”是否做了该做的  8月24日 新华社:中国资本市场最缺信用 股民很无奈  8月22日 新华社:光大高盛接连现“乌龙” 中国资本市场应学会什么  8月21日 新华社:光大“乌龙”事件暴露监管漏洞交易所应该反思什么?  8月20日 新华社:重罚光大证券A股才有希望  8月19日 新华社:光大“乌龙”事件凸显中国中小股民困境  8月18日 新华社:追问光大证券“乌龙”事件五大疑点  8月17日 新华社:机构出错不能让股民买单 光大证券“误操作”至少应有补偿 (原标题:“垃圾股”涨停大戏背后:炒作风潮屡禁不止)

吴国平:放开二胎和新型城镇化将带来A股十年大牛市  这周,我们继续探讨关于主题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市场的疯狂永远都需要事件主题来支持阐述,网络传媒前期的疯狂得益于文化等事业当下的蓬勃发展,创业板的疯狂也得益于国家调结构政策的推动,当然,这些主题也只是推动了局部行情,并没有推动全面行情,这只是说明,因为事件主题来得还不够大。  那么现在,近期媒体报道讨论放开二胎政策,这一事件主题,在我看来,无疑会给股市带来整体推动疯狂的动力。  放开二胎的意义  试想下,放开二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束缚国人生育的枷锁打开了,这枷锁的放开就好像释放小宇宙一样,能量会很惊人的。放开二胎,能承担生活成本,愿意多点孩子的人,肯定会考虑生二胎,这对于涉及孕妇和婴幼儿产业的公司无疑是重大利好,潜在需求大增嘛。  当然,随着孩子的增加,学习、穿着、饮食、住房等需求都会大增,这里涉及的则是教育、纺织服装、餐饮和房地产等都将得益。  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展开,比如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电力、汽车等需求的增加,这也必将传导到相关行业中去。  最重要的是,这主题对市场的影响不是一次性释放的,而是长期的,它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变化的,涉及行业也随之不断变化,可以说,最终就是对各行各业的需求都或多或少带来一定的增长,这就是成长性的增强基础,也是股市最终能越走越好、越来越疯狂的基因所在。  因此,我想说的是,如果国家敢于放开二胎,那么,对经济的冲击,是积极而源远流长的。  当然,事物总是有两面,很多人也会担心放开二胎后无序的生育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最终导致政府无力去面对这人口膨胀带来的压力。其实,我觉得有点过于杞人忧天了,试想下,过去没有计划生育的时代,老百姓还不是一样过来了吗?  最关键的是,当你放开二胎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大家就一定都会生二胎,毕竟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承担,很多家庭并非有实力去承担这孩子成长所带来的成本,也就是说,放开二胎市场会自动平衡的,不需要过度担忧。  我们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但更应遵循自然规律。尤其是对我们经济和股市,无疑是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主题,这主题在我看来足以推动整个市场走出至少十年以上级别的牛市。  因为,我们解决了成长性增加的根源,那就是需求的不断增加,这增加会来源于我们人口的增长,或者说来源于我们对人口增长的超预期。  只要国家敢于放开二胎,那么我相信股市就敢于走出至少十年以上级别的牛市出来,现在问题是,国家什么时候启动这一核按钮的问题,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大趋势估计是难以改变的,只是要不要先试点的问题,或者怎么循序渐进的问题。  放开二胎与城镇化  想到试点,我就想插多一句,最好试点选择在人口稀少要大力支持发展经济的地方,比如西部,比如海南岛,因为一旦推行试点,对当地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甚至可以先透过试点来推动各地经济的发展,引导人口转移,最终再实现全面放开。想想,如果海南岛放开二胎政策,然后当地大面积推行引进买房入户政策,你可以想象会出现什么情景。这就很好跟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了。  放开二胎,在我看来,其正是可以很好融合新型城镇化这一贯穿未来十几年的主题的。新型城镇化需要人,当老百姓大部分都只有一胎的状况下,大家都会往大城市中挤一挤,但放开二胎后,特别是如果出现二胎试点区域的时候,大家必然会考虑开始转移一下生活状况,而这就可以让新型城镇化这一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释放其能量出来的,卫星城、特色城市等新型城镇,则完全可以成为很多老百姓新生活状态的选择。  比如说明试点方向为那些卫星城居民,那些人口稀少需要经济发展的区域海南岛等,那么你可以想象,会出现什么情况。人口会出现一定的转移,这转移结合当地发展的政策,如果当地配套等措施能积极跟进,比如医疗和教育等做到,房地产积极配合,那么,人的新型城镇化也就自然会成为现实了。新型城镇化结合放开二胎试点来运作,或许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思路,抛砖引玉。  一句话,如果计划生育放开,市场不来一波大行情都很难,放开二胎政策就是足以引爆大牛行情的核武器;如果放开二胎和新型城镇化漂亮融合,十年大牛市相信都不难!(第一财经日报) (原标题:“垃圾股”涨停大戏背后:炒作风潮屡禁不止)

中国股市何去何从  股市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在制度,不对股市监管进行制度性反思,中国股市就永无抬头之日。  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最集中的表现,在完善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股市既是一国经济、政治状况的晴雨表,也是一国社会稳定与否的显示器。历史证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转移必然伴随着世界第一资本市场的转移,随着美欧近年在全球经济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中的衰落,中国的崛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多年来中国股市通过其增值功能为国家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场之一。然而近年来中国股市持续低迷、积重难返、“熊”霸全球,令市场大失信心,甚至有声音感叹中国股市就像“赌场”。面对这些非议,中国股市该何去何从,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股市颓局的根源辨析  面对目前股市的不景气,社会舆论对其根本原因的争论不断,但若深入分析会发现很多观点难以立足。  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并非中国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之间,由于其银行、货币与资本市场体系环环相连,基于金融体系较强的传染性,它们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均受到较大冲击。但是中国并不在其中,中国的银行、货币和资本市场体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对中国金融体系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因此将股市下跌归因于全球经济危机的说法有失偏颇。  中国股市低迷的原因并非缺乏资金。一方面中国财政余粮充沛,2012年实现财政收入11.7万亿,相比较2011年增长12.8%,同期财政支出12.5万亿,赤字8502亿,赤字率1.6%(2012年GDP:52万亿);当欧美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已普遍接近或超过100%时,即使把中国中央政府的7.8万亿元债务和地方政府的约10万亿元债务加总,债务率35%也远低于60%的警戒线。另一方面,中国银行系统资金充足。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截至2013年5月,银行业总资产达139.6万亿元,一季度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足1%。同时,中国政府资金充裕。截至2012年底,仅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的115家央企的净资产就达11.7万亿;80个部委主管的5000多家企业净资产达1万亿;其他金融类国有资本达2万亿。因此,从以上三方面均可看出资金短缺并非股市低迷的根源。  将股市下跌原因简单归结为市场本身技术周期使然也不科学。目前,欧美股市在经济危机后已然走出低迷:道琼斯指数已攀升上15000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一路上涨,创下多年来新高,欧洲三大股指均恢复危机之前水平,而反观中国股市,近年却一直在2000点动荡徘徊,今年6月底大盘的暴跌也再创历史新低。因此无论是横向与欧美比,还是纵向跟自己比,若将原因简单归为股市技术周期,笔者认为纯属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既不科学,也无益于解决中国股市当下面临的诸多问题。  综上所述,国际环境影响论、资金匮乏论以及技术周期论都是只看到了股市下跌的单一表层原因,股市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在制度,不对股市监管进行制度性反思,中国股市就永无抬头之日。  监管制度缺陷是股市症结所在  第一,股市监管部门不舍“洋”的照搬照抄和“土”的恋权情结。“洋”的情结是指在中国股市的发展过程中,无视国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经验。以创业板发行制度为例:在规模没有放开、供求不真实的情况下,监管部门盲目搞个股市场化询价,加上抄学海外“保荐加直投”的模式,引发了严重的“三高”超募现象,腐败、低效、不公等问题充斥其间。这样的发行制度导致决策者对中国股市持续低迷的制度性内因不能清晰认识,也把创业者引上了“重创富,轻创业”的歧途。既伤害了市场,也伤害了大量后续上市的企业,给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土”的情结是指监管部门过于留恋行政审批大权,主要精力没有放在抓“坏人”的监管工作上,而是热衷于通过行政审批替投资者“选美”,监管部门监审不分,种了审批的田,却荒了监管的地,导致股市监督处罚力度不足,腐败和低效蔓延。  第二,发行体制的行政垄断与伪市场化导致公平与效率同时丧失。目前,中国发行体制存在高度的行政垄断,发审环节过多、程序冗长。以创业板为例,数百家企业排队等待上市,但每次只放出两三家,截至2013年6月底,创业板仅有上市公司355家。对于已上市的创业板企业而言,首发融资2310亿元,“三高”超募现象比比皆是,超募的资金要么闲置浪费,要么买房买地挪作他用,据统计创业板上市的前200家企业发行一经完成,就造就了642个亿万富翁,101个十亿级富翁家族。他们的“大蛋糕”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不合理发行制度分配得来的。这种“饥饿营销”的方式使得股市的真实供求关系被人为扭曲,伪市场化现象严重,根本无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目前广泛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而且目前市场暴露出来了一个怪象:一方面市场非常恐惧IPO,监管部门替股民作价值判断,而之后的风险责任却要投资者承担,缺乏公平与效率,股市被视为“圈钱”的机器;但另一方面,一旦哪几家企业真正开始IPO,股票就又立刻供不应求,继续恶性循环。市场供求严重失衡背后的根源正是现在不合理的供求和发审制度。  第三,对家族企业一股独大欠缺有效约束。中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尤以创业板最为突出。家族式企业通过IPO高溢价将获得的财富转移到控股家族手中,是创业板长远发展的忧虑所在。同时,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造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董事会中的执行董事、非独立董事均由家族大股东控制和聘请,因此难以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公司未来能否坚守创业、发展主营业务也就难以保证。同时,在目前中国股市全流通的背景下,家族企业的限售股解禁由于缺乏有效约束,也会通过高抛低吸式的资本运作对二级市场造成巨大压力,侵蚀股民财富,损害股民利益,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监管部门工作作风存在问题,缺乏对股民的有效保护。长期以来,监管部门以教育者自居,却忽视了对自身的教育。他们从未把股民和投资人当成这个市场的衣食父母,而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把股民当成被管制的对象甚至是投机分子。无论中国股市出现怎样的问题,不首先检讨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统统推到股民和市场的头上。当资本市场遭遇困境时,他们既未与股民、专家以及各界市场人士进行座谈,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也未对现存制度的缺陷及时进行反思,这种工作作风,也是中国股市监管制度存在的一大重要问题。  32字可扭股市颓局  针对股市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现存问题必须从政策和制度建设入手,坚持“监审分离、下放发审、保留否决、程序审核、做实保荐、连带券商、真实供求、打包发行”的32字方针,对症下药,进行变革。  针对股市的监管部门,要做到“监审分离、下放发审、保留否决、程序审核”。证监会要打破“审批情结”,专注于监管市场众多的参与主体,实现职能转变,监审分离。由于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投资偏好,只要企业合规、达到了上市的门槛、披露的信息真实有效,就应该尽量将选择权交还市场,在公司上市的决策机制中重新强化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将程序化审核和真实性审核权下放交易所,证监会在此过程中只管理交易所,必要时保留否决权即可,沿着监审分离的方向推进股市监管制度的改革。  对于金融中介机构而言,要“做实保荐、连带券商”。目前的股票发行制度貌似有人层层把关,律师、会计师、保荐人、发审委、发行部等一个都不少,但真正出现IPO造假时,各方却“一哄而散”,根本找不到真正的责任人,各方责权利的严重不统一,导致实践中无法真正实现赏罚分明,严惩不贷。在目前的机制下我们应当看到,保荐人、保荐代表人和券商是处在第一序列的直接责任人,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性,在其盈利的同时,监管部门应当对其责任予以明确,通过责权利的统一,保障中国股市的规范化运行。  对于保荐代表人,实行终身保荐制,一旦其因违规违法行为被抓,就应受到加倍严惩,从而对业内其他相关从业人员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对于保荐人和券商,一旦出现问题,轻则应受到警告、被吊销执照,重则要考虑减少承销商的通道,吊销保荐代表人的资格,更严重的甚至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若最后退市,还应承担对受损投资者的经济补偿。今年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中证监会对平安证券的重罚在中国股市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证监会日前公布的2013年证券公司分类评级结果也显示平安证券从2012年的A类连降六级下调为C类,成为自2007年实施券商评级制度以来最大的降级幅度纪录。可见,今后加大对保荐人和券商的监管处罚力度已成为必然趋势。  最后,做到“真实供求、打包发行”。鉴于目前股市发行的伪市场化询价现象严重,改革发审制度,还原市场真实供求、扩大供给势在必行。在发行频率不做大幅调整的基础之上,证监会打包发行,一次实现多家企业上市,从而使一级市场价格下降,为二级市场投资者预留盈利空间,最终实现利用较少的资金有效地配置更多资源、市场回归理性与健康的目标。  结语  必须认识到股市是奠定中国梦的第一块基石,它是实体经济融资、扩大内需、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基础。当前中国股市低迷的根源在于监管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因此只要能够从制度层面对症下药,遵循32字思路进行改革,就一定能成功扭转股市颓局,重塑投资者信心。  (作者单位为中国政法大学) (原标题:“垃圾股”涨停大戏背后:炒作风潮屡禁不止)

alevel在线辅导

alevel补习机构

辅导ib

alevel课程难度